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1这个学期我担任高一年级两个重点班的语文教学,领导的信任、学生的渴望、家长的重托皆系于我一身。因而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到了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各项教学工作。这一学期是我参加工作以来任务最繁重的时期,家里父亲病重,单位任务繁重,一方面我是班主任,带两个重点班的语文课,一方面又要参加师大省骨干教师的培训班,面对如此的重担,我精心安排了时间表,尽最大可能做到事半功倍:上午去师大培训,中午去照顾父亲,下午在学校上课,处理班务,盯自习,晚上在家备课,完成培训作业。在自己的努力和同事的帮助下,终于度过了难关,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既获取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又有深刻的教训,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备课情况。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校长经常对我们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刚开学的时候,由于从高三下来后,对高一的教学工作需要一个适应期,也由于工作量比较重,我忽视了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认为只要把教材钻透了,想方设法令课文上地生动,学生就易接受。然而学生却不买帐,课堂效率也甚微。渐渐地我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因而也留意起学生的特点。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有以下两方面的显著特点:高一新生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授课采用较深的术语教学,同学们不能适应,也不能很好的理解。另一方面,两个班的同学都各有特色,比如二班的学生比较活跃,学生反应较快,上课气氛积极;而一班正好相反,上课需细嚼慢咽,但整体朗读水平较好;二班注重个人能力,有一部分学生喜欢独立学习。如果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教学效果就不理想。经过实践的检验,我充分认识了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将会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因而在备课的时候我已做到了“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
二、上课情况。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为此我采取的措施有:
1、加强自身的素养,提高教学技能。上课尽量做到使内容丰富,实际。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并且每天都以充足的精神面貌面对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
2、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是语言,就需要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我坚持每节语文课前抽出时间,让学生练习朗读,来提高他们的语感。一学期下来,很多学生的朗读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由于经常念一些名家名篇,也培养了他们的语文鉴赏能力,有些学生甚至做到了出口成章,可谓一举多得。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语文,更喜欢学习语文。因为只有语文水平提高,他们才能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这也培养了一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拓宽了视眼,有了写作素材。
当然回看自己的授课,我也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自如地驾驭课堂。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其中困难。
三、课外辅导情况。
因为语文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
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
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提高;
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静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重新建立这些同学的学科基础知识,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如发现学生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及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制背诵等方式,以巩固他们的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基本能力。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令人欣慰的是我教的两个重点班的成绩明显好于其他两个重点班,辛苦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我明白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其他老师学习,争取更大进步。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2上课时,我介绍完背景后,饱含激情地朗读了一遍,没想到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还的的同学说:“老师再读一遍!”于是我又读了一遍。更出乎我意料的是许多学生竟然也煞有介事的跟着读了起来!本来我打算读完后接着讲解、赏析,然后再读,看到同学们读的激情已被我激发起来,我放弃了原来的思路,先教学生读,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节奏的处理引导学生“读中悟情,以清带读”,使学生对这首词有了更深的感受加领悟。这节课大多数学生情绪高昂,气氛热烈,学生的这种情绪也感染了我,我不仅讲解流畅,而且优美的词句汩汩而出,在不知不觉中上完了这节课!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到,教读诗歌老师必须先喜欢,老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容入朗读中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其次,诗歌教学应吧重点放在朗读上,再获激昂奔放、或舒缓有致的朗读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 ……此处隐藏11536个字……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其思想还未深入理解。《归园田居》是一首学生较为容易理解的诗歌,对于高一学生的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但对诗人形象还未能全方位认识,所以高一诗歌教学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样规范系统,必须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基于这些考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解读陶渊明的思想”,就系统了解陶渊明其人来说,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立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为了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本节课设置了讨论环节,让他们就“陶渊明的思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笔者归纳总结,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
反思二:关于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归园田居》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知识回顾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回顾、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但课堂的重点在鉴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鉴赏诗句和描绘整体画面对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如学生描绘画面可能顺序不当、想象不足或流于翻译诗句,不一定能鉴赏出田园风光的美,学生也很难把握诗人思想和诗歌意镜美,这些都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的。
教学方式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课程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方式也不应该是单一的。不管在教学中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并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久而久之,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14昨夜睡前偶尔翻开《庄子心解》,在161页处,赫然发现克里虚纳的一句话:“不要去顾虑结果,只要做任何在此时此地必须做的,然后把结果留给我,留给神。不要问说将会发生什么,没有人知道,要去关心手段,而不要去想结果,不要成为结果导向的。”这句话很是让我的心震颤了一下,也许一直以来,我的问题就是太关注结果了,喜怒哀乐为结果所控,一切努力便显得不那么自然了,说的更坦白点,其实就是内心深处尚有一个不大不小的自卑存在。因着这自卑心,就愈加要向结果来求证,为了求证便两眼鳏鳏、目光呆呆,最终丢失了过程应有的乐趣与意义。
同样的事情大家都在做,但心态却迥乎不同,内蕴贫乏者捉襟见肘;鸢飞戾天者目无余子;虚怀若谷者海纳百川;游刃有余者气定神闲。因心态之不同,所成之事业自然也判若天地。最近读到李镇西老师《冬天》一文的课堂实录,堪可为证。
这堂课是李老师在20xx年应邀到郑州铁路二中讲学时,难却校长盛情而临时决定上的,由于事出无备,李老师只好从随身携带的手提电脑中选了篇朱自清先生的《冬天》来讲。李老师说这是他个人非常喜欢的一篇散文,于是我从网上调出先看了看,内容确实是典型的朱先生风格——于质朴中蕴含细腻之深情。当时我就想李老师这课一定上得有声有色,精彩纷呈。
待我细细地看来,却是大大的失望了。这就是李老师的课吗?这就是传说中大师的水平吗?一开始上课,李老师不是马上吸引同学们,赶紧切入主题,而是悠悠然地和学生们聊天、拉家常,谈什么“怎样才算是读懂了一篇课文”,而且自己还长篇大论地说个人的看法——这不是新课程最反对的教师占据课堂的法子吗?当李老师大谈当年他看电影《我的兄弟姐妹》是如何流泪时,我实在忍不住了。我甚至在心里祷告:李老师,我敬爱的李老师,你赶快切入正题吧!大家把你从大老远的地方请来,不是听你侃大山,而是想见识一下你高明的课堂艺术的啊!你就这么对付大家,实在是……,唉,我简直都想替你钻地缝了。
不紧不慢地,李老师总算开始让学生读那篇文章了,我意少舒,静待下文。接下来,李老师自己朗读一遍课文,让学生勾画出打动心灵的语句。从实录中看得出李老师读得甚是投入,因为读完后,课堂上悄无声息,看来大家都沉浸到了课文之中,这不能不归功于朱先生散文的动人魅力了。
还是来看李老师都做些什么吧,他说:“现在我想听听同学们的感受,就按照刚才我说的:‘读出自我,读出问题’的顺序来交流一下各自的体会。”说喜欢的句子,这个不难。有同学说“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这句不错,让她想起了自己的父亲讲的小时候吃豆腐的故事。李老师借题发挥说:“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迅速地拉大。在现代家庭,到了晚上,一家人都各做各的事情。像你们,可能是做作业,爸爸妈妈呢可能是看电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多么怀念那种吃豆腐的生活呀!所以,朱自清这篇文章就勾起了我对一种久违了的温馨人情味的回忆。”我心想上面那位女生赶巧听过父亲小时候吃豆腐的事,其他学生就未必有此同感了,李老师能把同学们的心拢到“温馨的人情”这个主题上来吗?又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对这几句特别感动:‘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我感到这句话特别温馨!”“呵呵,我真是感慨万千,真想和你握握手呀!”李老师说着还真和这位同学握上了手。如此又问了两位同学,之后,李老师看到一位女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表情非常急切,便请她发表意见。她先读了文中的一段文字:“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然后停了一下说,“读到这一句,我特别感动,引起了我的共鸣。因为这让我想起了,我和家人在吃饭的时候……”她突然说不下去了,眼泪已经流了下来,但她稍微顿了一下,还是带着哭腔继续说:“爸爸,爸爸,总是把,把……最好的菜往我碗里夹……”行课到此,出乎意料地出现了一个高潮,一个情感的高潮,在这个高潮里,李老师借机渗透了理解教育、爱心教育,很自然地,师生的心是在一起的。这一点我比较赞赏。
接下来,是课堂结构的一个过渡点。李老师说:“除了欣赏之外,我们还要进行研究,同学们同样可以发表看法的。哪些同学有什么问题呢?甚至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也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质疑。”这就由情感共鸣转入了疑难理析。一位男生提出来:“我发现这篇文章通篇并没有写到冬天,好像有些文不对题。这是为什么?”李老师马上肯定这个问题非常具有科研价值。继而学生们围绕着这个中心话题展开了讨论,以这位男同学为一方,其他同学轮番进攻。李老师绝不以势压人,一直捍卫着这位倔强男生的话语权,最终这位男同学点头说:“嗯,我基本同意作者以冬天来衬托家庭和友情的温暖。”“好,他基本接受了那几位同学的观点。这种勇于服从真理的精神更加可贵!”李老师友好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课堂就在这轻松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着,即使学生们提出再简单的问题,李老师也保持着微笑,和颜悦色,循循善诱。最让我感动的是李老师不时发出的会心的笑声,它也仿佛一缕和煦的春风吹散了我心头的紧张与矫情。不知从何时起,我被李老师的人格魅力引领着,已完全出离了这狭小的课堂,悠游于作品勾画的历史场景之中。至此我方才醒悟,原来李老师那看似不经意的插科闲聊都是在与学生交心啊!都说课难教,我们的课为什么难教?对比李老师我发现了大家的和蔼、亲切,也看到了自己的局促与拘谨。
课堂固然是需要有目的的,但更需要像李老师这样煦暖如春风的人格魅力。好课是心底的流泉,而不是箭矢的标的!
文档为doc格式